跳到主要内容

《天道》王志文与大师五台山论道

《天道》,王志文与大师五台山论道,高境界对话。

五台山论道,是全篇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王志文饰演的商界奇才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对话,道出很多人一生都参不透的人生哲理。

这一段篇幅较长,我只拿大师愿意接见王志文以及刚见面的这两点来说。

一:以诗为媒,拜见大师

王志文拿钱求见大师,被大师谢绝。两次的试探让王志文心里有了底,于是他拿出一封信。韩楚风很不了解,觉得20万元都敲不开大师的门,一封信能有多大威力?

令韩楚风没想到的是,大师竟请他俩进去。这让韩楚风很好奇,信上究竟写了啥,比10万元还值钱,这一看才发现是一首诗: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王志文说的啥?就是人人都可成佛,我是看得起你才和你探讨佛经,寺庙里我看都是在用一本佛经逃避凡尘,没看到真修佛道的高手。

智玄大师看了此诗后,自知对方道行高深,绝非凡人,因此接见了:“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这一段很晦涩,但很关键。寂空涅槃没那么玄乎,就是一个人独立可以找到自己的意义,一样可以满足自己。那些认为我找到值得爱的人才能幸福,挣钱才能快乐的人,叫做修行,是在不断努力寻求结果,是在求。而那些在想:我找不到值得爱的人,就在于我不够优秀,外形,沟通舒适度等吸引力还不够,我先把自己变好,这种叫做“悟”,是为了“明性”,让自己清澈。

修行呢,用理性管理感性,做该做的事,悟道呢?用感性引导理性,我想干嘛干嘛,犯错之后再反思自己。所以悟道的人是愉悦地接受改变,由心生律,而修行的人呢?按照规则不断压抑自己去适应,就是苦行僧的路。有信仰,又可以无我的人,可以没有恶果,但是心里思考太多的因果,太多的戒律,所以永远无法涅槃。而因果清澈的人,在任何状态下都有自我,丢了任何东西也无所谓,你叫我守规矩我就守规矩,心里尊重外界但不为外界所困,自己就是自己的宇宙,才可以涅槃。

二:什么是佛?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这话丁元英有点咄咄逼人,何为圆满?我觉得把事做齐了,心安了,自己依旧充实幸福,就是圆满。他说有圆满就是有量,佛应该是无量的,这叫抬杠。我现在觉得心意足了,觉得圆满,我以自诩圆满收获快乐,不行吗?过一阵子,我心不安了,我再追求,我不圆满了,但我有目标了,不行吗?大师也是嘴笨,回不上来了。

续丁言语: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丁元英有点霸道,说你的道法就应该在哪里都对,我的道法就可以不同情况不同解释。觉得自己把对方看得透透的。杨修水平。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丁元英是随心随性之人,自己的感悟还没到收敛自己的地步,还没有“由心生律”,而大师呢?却是以律制心,觉得丁元英应该按律修行,道不同,故彼此别过,江湖不见。

丁元英知道自己境界差了点,满纸一个“嗔”字,就是怒气。怒什么呢?就要用自己的小聪明在这个世界讨得一个自以为的白衣飘飘的人无我有的虚荣,才觉得愚弄了世界,才觉得收获了自我。

佛教总让人寻来世,在六祖慧能开禅宗先河至今,当下的佛教开始落伍于时代,避祸克己已经不是人生的重心,如何愉悦自己才应该是精神宗教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