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80

《道德经》第八十章通行本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可以变小点,民众也可以少点。

虽有各种工具器械但并不需要使用,让人民看重死亡而无需远离迁徒。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是必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必要去陈列阵前。

使人们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朴素状态中去。

使人们有甘美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安稳的住所,有欢乐的风俗。

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可以听得到,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并不需要互相往来。

80-1

逐句解释:

小国寡民。

帛书版为:小邦寡民,帛书版成书在刘邦当皇帝之前,无需避讳“邦”。 使得城邦变得很小,民众也不是很多。这句是在警戒那些诸侯王,不要只想着扩大领地,称霸天下。而是安身立命,管理好自己的领地,让民众安居乐业。这句话初看似乎与中央大国的概念不同,但老子说这个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那时候正值春秋末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天下分崩离析,各诸侯野心勃勃,为了一己私欲而争霸天下,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老子看到了种种不好的现象,所以才寄希望于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什佰:十、百,意为极多,多种多样。重死:看重死亡。不远徙:徙(xǐ):迁移,通行本增加了一个“不”字。两者意思一样,帛书版意思是远离迁移,通行本则是不迁徙远离。 虽有种类繁多的工具器械但是无需使用,让民众不因为战火或者饥荒而流离失所。老子这里并不是反对使用工具器械,也不是反对科技创新,老子反对的是通过工具器械去做伤天害理之事。如果诸侯王依赖新的工具器械挑起战争,妄图称霸天下,那就会带来无穷的灾祸。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甲兵:武器装备。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无需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无需陈兵列阵。当你无需在意和依赖外在的工具器械时,你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武装力量只是用来自保,而不是侵略,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和平。人们目的是生活变得更美好,而没有必要使用武力,挑起事端。当你无需依赖外在的东西也能过的幸福时,那才是真正的自由。现代社会人们依赖的工具非常多,这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做到平衡,使得科技向善值得我们探讨。老子不是不让使用科技器械,也不是不让有武装力量,而是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根本,告诉我们不要为物所累。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指纯朴善良,相互信赖的时代。 使人们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朴素状态中去。这句话也容易引起误会,后人以为老子主张退步,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其实不然,老子提倡的是在思想上保持纯朴善良,让人们坦诚以待,少点尔虞我诈,不要相互伤害。当人和人之间没有私欲和伤害时,和谐社会就出现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百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开心。这种境界其实是人生的理想境界,衣食住行,还有玩乐,每一样都达到合适的状态。这个不是什么愚民政策,更不是奴役人民,恰恰是领导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即让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可以听得到,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并不需要互相往来。这句最容易被误解为消极退步,以为老子让人们不要往来,故步自封。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即便不相往来也可以过得幸福安适,而不要通过人际来往而陷入无休止的相互倾轧和不断内卷之中。

80-2

心得总结: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模式。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没有战争,没有伤害,人们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老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宜过多,人们无需太多的工具技巧,也无需太多的往来交流。本章是被后世争论最多的章节,人们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退步还是进步争论不休,也为老子的理想国是否能真正存在而争论不休。

人们的争论普遍存在三个误解。

  1. 第一个误解认为老子的理想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根本没有可行性。在这个理想国里,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虽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这里没有战争,没有伤害,人们淳朴善良,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些根本就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愿望。

  2.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老子的理想国虽可以实现,但却是一种退步腐朽的思想。它奴役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变成被圈养的动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们吃饱穿暖,别滋生事端,给统治者做牛做马。

  3. 第三个误解认为老子理想国是真正的幸福国度,是化解阶级矛盾,调和人与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法宝,也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长久之道。因此要严格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等等都照样遵行。

这三种误解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根据字面意思再加上自己的偏好去理解老子。也就是不是辩证地来看老子,要么不结合历史进程就把老子直接否定,要么就不顾历史发展而盲目崇拜老子。

第一种误解在于只是看到了字面意思,就认为那种纯朴时代,那种美好社会的状态根本没法实现。这是把老子简单化了。老子岂不知阶级矛盾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共存的?他老人家只是在看到天下大乱的情形下,提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设想。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的确不一定会存在,但是向往那种美好的状态,朝着幸福出发总是对的。

第二种误解在于没有理解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也没有结合前面的章节综合来看。只是看到了小国寡民、结绳而用之以及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字句,就断然认为老子是消极退步的思想。老子相对目前的积极发展来讲的确略显保守,但这是老子遵循天道的一种无为而治的策略而已,并非消极退步思想。其实如果能明白“反者道之动”这句话,那么就能理解老子的思想绝不会保守,他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对立面,从而采取一种更加高级的积极有为而已。老子的思想也是一种进步发展观,只不过相比激进的改革派,老子会倾向于平衡,希望世界万物能够和谐发展。

第三种误解在于基于前面篇章对于老子的信奉,对本章的内容全盘吸收,照章而行。前面老子提出了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都非常有道理。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老子深刻地揭示了宇宙存在的普遍规律,发现了人们通常所不能发现的深层次问题。但以此就把老子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那也是不对的,这容易陷入教条主义。老子本章描述的理想状态,在实际社会中,尤其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中,应当是难以成立的。现代社会人们依赖大量的科技工具,人们需要不断地流动迁徙,人们需要不断地相互交流。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来看老子的思想,吸收老子话语中的精华,摒弃其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误解老子,而是辩证地看问题。既看到了老子深邃思想的优点,也看到了老子思想中因时代局限的不足。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什佰之器”表示数量繁多的器械工具,“重死”即不轻死,也就是珍惜生命。人们无需使用这些器械工具,但要珍惜每一个生命,有了杀人利器也不去做伤天害理之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希望回到曾经质朴简单的生活状态,是对于过去美好的致敬,也是人们期望的美好生活。然而毕竟时光不能回流,我们不能回到曾经的美好,但我们可以建设新的美好。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喧闹,没有争夺,也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与人和谐相处,彼此以诚相待。这种美好的生活,在新的社会人们往来交流,也依然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坚守心中的道,摒弃私欲杂念,保持无我利他,在他人需要困难的时候真心帮助,我们就能打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老子的思想并没有一点保守或者消极,他的话是一种高级的积极有为。当然了,某些话语产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要照搬老子的字面意思,也不要执拗于老子的某个词语。我们应该把握老子的本质思想,从全篇的角度来理解,做到活学活用。

附帛书版:

通行本第八十章与帛书版六十七章同。

80-3 80-4

  上一章(./81.md)